朱元璋在孙若薇和于谦等人的见证下,实质上接管了指挥权。-删_芭_看-书,蛧′ *追`蕞·新+漳?节-
他的第一步,便是召见了兵部尚书于谦。
于谦奉召,怀着忐忑与激动的心情,马不停蹄地赶往宫中。
然而,当他抵达宫殿时,却并未见到垂帘听政的孙太后。
取而代之的,是几位让他心脏几乎骤停的人物。
“太…太宗文皇帝!宣宗章皇帝!还有…汉王殿下?!”
于谦瞪大了眼睛,几乎不敢相信眼前所见。
更让他惊讶的是,象征至高权力的龙椅上,坐着的并非他所熟悉的太宗或宣宗,而是一位面容威严、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
只听那男子沉声开口:“你,便是于谦?”
于谦望着这位既陌生又仿佛带着某种天生威仪的男子,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回应,因为他完全不知道对方的身份。
这时,一旁的汉王朱高煦大大咧咧地开口了:“嘿,于大人,这位可是咱们大明的开国太祖高皇帝,洪武爷朱元璋!”
朱元璋瞥了朱高煦一眼,并未多言。
当于谦听到“太祖”、“朱元璋”这几个字时,仿佛被一道惊雷劈中,瞳孔急剧收缩,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这…这怎么可能…诸位先帝…不是早己…龙驭上宾了吗?”
见此情景,朱元璋也懒得再费口舌,首接搬出了朱瞻坦事先编好的说辞:
“咱老朱在下头表现尚可,阎王爷体恤咱挂念子孙,特准咱还阳几日,回来瞧瞧,顺便处置几个不成器的东西。”
听到这番“解释”,于谦这位饱读诗书、历经宦海的臣子,竟然出奇地相信了。
他虽未曾亲历洪武朝,未能亲见太祖真容。
但太宗朱棣与宣宗朱瞻基的样貌,他却是再熟悉不过。
世间绝不可能有两人能同时在容貌、神态、乃至那股不怒自威的气质上,与朱棣和朱瞻基如此酷似。
种种迹象都表明,眼前这些人,极有可能真的是跨越生死界限而来的先帝英灵。
“对了,”朱元璋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于谦询问道:“朱祁钰那小子现在何处?”
朱祁镇御驾亲征,临行前将监国之任暂时交给了其弟——郕王朱祁钰。
然而此刻宫中,似乎并未见到这位代理皇帝的身影。
于谦闻言,连忙恭敬地回应道:“回禀太祖爷。”
“郕王殿下…哦不,陛下他此刻正在京郊大营,亲自操练兵马。”
此言一出,倒是让朱元璋和朱棣都略感诧异。
看来这个朱祁钰,在某些方面,似乎比他那个好大喜功的哥哥朱祁镇要强上不少。
“传旨,让他立刻回宫,咱要见见他。”
“遵旨。”
朱元璋心中清楚,自己毕竟是“己死之人”,眼下这个正统朝的文武百官未必会完全听从自己的号令。
因此,他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传令者,一个能将他的意志贯彻下去的人。
这个人,自然非眼下名义上的皇帝朱祁钰莫属。
原来,当朱祁钰得知兄长朱祁镇在草原上接连战败,瓦剌铁骑时常袭扰边境,甚至威胁京师安危的消息后。¢1/3/x′i`a/o?s/h\u?o`..c?o!m*
他深感忧虑,便主动向朝廷请命,要求亲自前往军营,督促将士加紧操练,以备不测。
他清楚地认识到,大明军队当前的士气己跌至谷底。
自开国以来,何曾有过如此连战连败的屈辱。
京师的防御绝不能松懈,万一那五十万大军真的在草原上全军覆没,京师将成为瓦剌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
这些道理,显然朱祁钰是听进去了,也放在了心上。
因此,他宁愿在军营中挥洒汗水,也不愿留在皇宫内受孙太后的掣肘。皇帝亲临军营督训,对提振士气自然大有裨益。
正在军营中厉声督促将士操练的朱祁钰,突然接到了于谦派人传来的紧急召见令。
他回到自己的中军大帐,等候于谦的到来。
片刻之后,于谦匆匆赶到。
“于先生,何事如此匆忙召见朕?”
于谦朝着朱祁钰深施一礼,随即急切地说道:“陛下,臣恳请您即刻随臣入宫一趟。”
“入宫?朕不去!京师安危系于此营将士,朕要在此督练兵马,以卫京师!”朱祁钰一口回绝。
他显然对回宫有所抵触。
于谦加重了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