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燃文小说网 > 大案要案详情录 > 第64章 黄伯抢劫谋杀案

第64章 黄伯抢劫谋杀案

特殊的荧光成分,这一发现为日后可能的物证比对提供了线索。

1991年8月,案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元朗某超市的案件中,凶手在匆忙逃离时不慎将作案工具之一——一把带有木制手柄的铁锤遗留在了现场附近的草丛中。这把铁锤成为了专案组最重要的物证,通过对其进行全面分析,警方不仅确认了其与之前案件中木屑的关联性,还在手柄上发现了一枚不完整的指纹。

2.3 排查与追踪的困境

尽管专案组投入了大量警力和资源,但在案件调查过程中仍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由于当时香港的监控系统远不如现在发达,警方很难通过监控录像追踪凶手的行踪。其次,新界地区面积广阔,人口流动性大,给排查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专案组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排查行动,特别是针对木工、建筑工人等可能与凶器特征相关的职业群体。警方还设立了专门的举报热线,鼓励市民提供线索,但收效甚微。

更令人沮丧的是,"黄伯"似乎能够及时调整作案策略,以应对警方的行动。每当警方加强某一区域的巡逻时,他就会转移到其他区域作案;当警方开始重点排查某类人群时,他又会改变作案手法的某些细节,增加案件的复杂性。

1992年7月,随着最后一起己知的"黄伯"案件发生,凶手突然销声匿迹,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尽管警方继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调查,但始终未能找到"黄伯"的真实身份,这一系列案件最终成为了香港警界历史上最著名的悬案之一。

三、心理剖析:"黄伯"的犯罪心理与动机

3.1 行为模式与心理特征

通过对"黄伯"系列案件的深入分析,警方心理专家勾勒出了凶手的大致心理画像。首先,"黄伯"表现出典型的反社会人格特征,缺乏正常的情感反应和道德约束,能够毫不犹豫地实施极端暴力行为。

从行为模式来看,"黄伯"的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秒\章*截?晓?说~罔¨ ′追¢最.辛~彰\踕?他会提前踩点,熟悉目标环境和周边情况;选择特定时间作案,显示出对风险的高度评估能力;故意破坏监控设备,表明他具有较强的反侦察意识。这些特征表明,他可能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或相关训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黄伯"在现场留下签名字条的行为,反映出他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对警方的藐视。这种行为在犯罪心理学中被称为"签名行为",通常出现在连环杀手或其他具有高度自信的罪犯身上,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宣示自己的存在,挑战警方的能力。

3.2 动机分析与心理驱动

关于"黄伯"的犯罪动机,心理专家提出了多种可能性。首先,经济动机是最明显的解释,因为所有案件都涉及财物抢劫。但如前所述,"黄伯"对财物的态度似乎并不十分在意,这使得纯粹的经济动机解释显得不够充分。

其次,权力和控制欲可能是另一个重要动机。通过对被害人实施极端暴力,"黄伯"获得了一种掌控他人生命的权力感,这种感觉可能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满足。特别是在一些案件中,被害人在死前可能遭受了某种形式的虐待,这进一步支持了这一动机理论。

此外,心理专家还考虑了凶手可能存在的报复社会或特定群体的动机。"黄伯"选择的目标多为便利店、小超市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这些人通常处于社会经济的中下层,工作时间长且收入有限。凶手可能对这一群体或整个社会存在某种扭曲的怨恨,通过实施犯罪来发泄这种情绪。

最后,也有专家提出了"犯罪成瘾"的可能性。随着每一次成功作案,凶手的自信心和欲望不断膨胀,形成了一种难以抑制的犯罪冲动。这种情况下,犯罪本身成为了目的,而非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3.3 人格背景与潜在特征

基于犯罪心理画像,专家推测"黄伯"可能具有以下人格背景和特征:

1. 年龄与性别:男性,年龄在25-45岁之间,正值体力和心智成熟的阶段,能够实施暴力犯罪并迅速逃离现场。

2. 教育与职业:可能接受过中等以上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可能从事与木工、建筑、维修等相关的工作,或有相关的技能和经验,这与现场发现的木屑和工具特征相符。

3. 社会关系:可能性格孤僻,社交圈狭窄,与家人关系疏远;可能有犯罪记录或暴力行为历史,但未被警方重点关注。

4. 心理状态: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