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点够判生死了,何必问我?"文侯秒懂:"行了你回去吧,丞相人选定了!"
翟璜vs魏成:年度最佳内卷现场。
李克出门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老板找你聊选丞相,到底定谁了?"李克说:"魏成。"翟璜当场变脸:"西河太守吴起是我推荐的,邺县难题是我推荐西门豹解决的,打中山国是我推荐乐羊,打完没人守是我推荐你,老板儿子没老师是我推荐屈侯鲋——我做了这么多,哪点比不上魏成?"
李克说:"你推荐人是为了结党营私吧?老板问我怎么选,我就说了那五点。魏成每年拿一千钟俸禄,十分之九都花在外面,才请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当老板的导师;你推荐的五个人,全是给老板打工的下属——你拿什么跟魏成比?"翟璜听完原地社死,赶紧鞠躬:"我是土狗我错了,以后跟你混!"
吴起的魔鬼职场操作:杀妻求将+给士兵吸脓。
吴起是卫国人,在鲁国上班。齐国打鲁国时,鲁国人想让他当将军,但他娶了齐国老婆,大家怀疑他。吴起直接杀了老婆换帅印,把齐军打得妈都不认识。有人跟鲁侯说:"这哥们儿以前跟曾参混,亲妈死了都不奔丧,曾参直接拉黑他。现在又杀老婆求升职,太狠了!鲁国这么小却打赢了大国,早晚会被其他诸侯盯上!"吴起怕被穿小鞋,听说魏文侯是良心老板,就跳槽去了魏国。
文侯问李克能不能用吴起,李克说:"这哥们儿贪财又好色,但打仗连司马穰苴都比不上。"于是文侯让他当将军打秦国,一口气拿下五座城。
吴起当将军时,跟底层士兵同吃同住,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骑马,自己背粮食,跟士兵一起扛苦活儿。有个士兵长了毒疮,吴起直接弯腰给他吸脓。士兵老妈听说后当场哭崩,别人问为啥,她说:"当年吴将军给孩子他爹吸脓,他爹上战场就没回头,死在敌人手里了。现在又给我儿子吸,我都不知道他会死在哪儿,能不哭吗!"
燕湣公去世后,他儿子燕僖公继位啦~
过了二十四年(也就是己卯年,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挂了,他儿子周安王骄继位咯。
这时候楚国出事儿了,楚声王被刺客干掉啦!楚国人赶紧拥立他儿子当老大,就是楚悼王。
评论
这段历史文本以战国初期的政治风云为背景,通过豫让复仇、魏文侯治国、吴起仕宦等事件,生动展现了新旧秩序交替下的价值冲突与权力博弈,同时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与人性思考。
豫让复仇:忠义精神的极致与悲壮
豫让为智伯复仇的故事,是“士为知己者死”这一战国侠义精神的经典写照。他不惜“漆身吞炭”,自毁容貌嗓音,以近乎惨烈的方式坚守对故主的忠诚,这种行为超越了简单的主仆关系,升华为对“义”的终极追求。赵襄子两次释放豫让,既体现出对义士的敬重,也暗含政治考量——通过成全豫让的“义”,塑造自己宽容大度的形象,消解智伯旧部的反抗情绪。然而,豫让最终的失败与死亡,暗示着在权力更迭的乱世中,纯粹的道德理想难以抵挡现实利益的冲击,忠义精神逐渐沦为政治博弈的点缀。
魏文侯治国:贤明政治的典范与谋略
魏文侯的统治策略堪称战国初期君主的典范。他以“尊贤重士”树立威望,师事卜子夏、田子方,礼遇段干木,通过对士人阶层的尊崇,构建起“礼贤下士”的政治形象,吸引四方人才归附,为魏国崛起奠定基础。其冒雨赴虞人狩猎之约,以“小信”立“大信”,强化统治合法性;在韩、赵借师问题上,以“兄弟之国”为由婉拒,实则坐观二国争斗,待其醒悟后主动来朝,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权谋。
在用人方面,魏文侯展现出独到的眼光和胸襟。面对任座的直言批评,他从愤怒到接纳,体现出“闻过则喜”的雅量;李克提出的“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等“五视”用人法,将品德考察融入日常行为,打破血缘与资历的束缚,为官僚制度的理性化提供了理论支撑。魏成与翟璜的对比(前者“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以养贤,后者进五人皆为臣),则凸显出战国初期“养士”与“用士”两种不同政治路径的差异。
吴起形象:才能与道德的撕裂与挣扎
吴起的经历深刻揭示了战国时期人才选拔中“才能至上”与“道德标准”的矛盾。他杀妻求将、母丧不奔,突破儒家伦理底线,却因卓越的军事才能被魏文侯重用,这一现象反映出战国初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德才兼备”转向“唯才是举”,传统道德观念在现实利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