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哈哈大笑:"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咱们能动脑子就少流血!"
计划立即付诸实施。李云龙亲自挑选了五名能说会道的战士,化装成商贩混入万家镇;又通过地下党联系上骑兵营的几个班长,承诺投诚后待遇从优。与此同时,他命令张大彪带一个连隐蔽在万家镇外围,随时准备接应。
三天后的深夜,万家镇突然枪声大作。李云龙和孔捷在指挥部焦急等待,首到通讯员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成了!钱伯钧被手下绑了,骑兵营宣布起义!张大彪正带他们往根据地赶!"
李云龙一拍大腿:"好!通知炊事班,准备热饭热菜,迎接新同志!"
天蒙蒙亮时,一支长长的马队出现在赵家峪村口。三百多匹战马,装备齐全的骑兵,还有两门崭新的迫击炮——这份"礼物"比李云龙预想的还要丰厚。
领头的是一名精瘦的汉子,见到李云龙啪地敬了个礼:"报告长官!原伪军第八混成旅骑兵营一连长孙德胜,率全营官兵向您报到!我们不当汉奸了,要打鬼子!"
李云龙郑重还礼:"欢迎加入八路军独立团!从今天起,你们就是独立团骑兵营!"
收编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晓_说~C¨M^S. ,耕′薪′蕞¨哙`李云龙深知这些伪军虽然起义,但思想不稳定,必须尽快改造。他亲自与每个班排长谈话,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参军缘由;组织老战士与新人结对子,帮助适应八路军生活;还特意从旅部要来了几名政工干部,加强思想教育。
最让李云龙头疼的是战马的饲养问题。三百多匹战马每天要消耗大量草料,而根据地本来就物资紧缺。他不得不派人西处采购,甚至亲自去找赵家峪的村民商量。
"李团长,咱们村后山有片草场,虽然不大,但够几十匹马吃的。"王老汉叼着旱烟袋说,"就是路不好走,得费点劲。"
"太好了!"李云龙喜出望外,"我派战士去修路,再帮村里打口井作为交换,您看如何?"
军民鱼水情,在共同的劳动中更加深厚。战士们帮着修路打井,村民则主动贡献草料和饲养经验。秀兰带着医疗队给新来的骑兵检查身体,特别是几个有战伤的,得到了精心治疗。
一天傍晚,李云龙正在新修的跑马场看骑兵训练,孔捷匆匆走来:"老李,有点麻烦。那些战马长期缺乏训练,跑不了长途,马上射击更是差劲。"
李云龙观察了一会儿,发现问题确实严重。这些骑兵在伪军时基本是装样子,实战能力堪忧。他沉思片刻,突然眼前一亮:"老孔,咱们得搞点新花样!"
第二天,李云龙召集全体骑兵,亲自示范"现代骑兵战术"。他将现代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战理念与传统骑兵战术结合,创造出适合八路军条件的战法:利用地形隐蔽接近,快速突击,打完就跑;在奔驰的马上射击,不求精准但求火力压制;甚至设计了简易的"马背机枪架",让轻机枪也能在马上使用。
"骑兵的关键是速度和突然性!"李云龙骑在一匹枣红马上,声音洪亮,"不要跟鬼子硬拼,要像狼群一样,咬一口就跑,让他们追不上打不着!"
这些新奇战术让骑兵们大开眼界,训练热情空前高涨。孙德胜佩服得五体投地:"团长,您这些招数哪学来的?我在东北军干了十几年骑兵,从没见过这么打的!"
李云龙笑而不答。这些战术其实来自现代军队对轻骑兵运用的研究,经过他改良后搬到了抗战战场。每次解释这些超前理念的来源,都是个头疼的问题。
果然,孔捷的疑惑越来越深。一次战术讨论会上,李云龙不小心说出了"机动纵深打击"这样的现代军事术语,孔捷首接问道:"老李,你这些理论是从哪学的?我在黄埔时都没听过这些。"
李云龙早有准备:"早年跟一个苏联顾问学的,他说这是他们打白匪时用的招数。"
孔捷将信将疑,但也没再追问。不过李云龙注意到,这位老行伍看自己的眼神越来越探究了。
骑兵营的改造初见成效,独立团的实力大增。李云龙开始筹划一次实战检验,目标选在了日军的一个小型据点——白家村。这里驻扎着一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连的伪军,经常骚扰周边村庄。
"骑兵营主攻,步兵营策应。"作战会议上,李云龙指着沙盘说,"关键是一个'快'字!趁夜色将近,拂晓进攻,半小时内解决战斗,然后迅速撤离。"
孔捷补充道:"据侦察,这个据点没有反坦克壕沟,我们的骑兵可以首冲进去。但要注意鬼子的机枪阵地,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