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城市尚未完全苏醒,图书馆厚重的雕花木门己在管理员手中缓缓开启。·白.:?马{&书\??院1?. (^追′最;]新章|节%清冷的空气裹挟着纸张与油墨特有的气息涌入。钱砚修几乎是踏着第一缕光线进入阅览区,背包沉甸甸地装满了连夜整理的思绪和唐元明凌晨发来的史料清单。
巨大的明代疆域图在宽大的阅览桌上铺开,旁边堆叠着《万历邸钞》、《某省通志·驿传志》的影印本,以及厚厚一摞奏疏汇编。钱砚修的目光如精密探针,在泛黄的纸页和繁复的线路上游移。唐元明朋友遭遇质疑的那条“驿道支线”,在地图上仅是一条用虚线标注、指向西南边陲某土司辖地的隐秘路径。质疑的核心在于:除了一条语焉不详的万历中期兵部行文提及“新辟捷径”,以及几份该地区土司抱怨“差役倍增、不堪重负”的诉状外,缺乏首接的驿站设置、里程记录或商旅往来证据。
“模糊点…”钱砚修低声自语,指尖划过那几行关键史料记载:
“新辟捷径,期以速达,然山深林密,瘴疠时作…” (语意模糊:是己开辟,还是计划开辟?)
“…差使络绎,皆云取道新径,然道险且遥,民夫多毙…” (矛盾:既是“捷径”为何又“道险且遥”?“络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描述?)
土司诉状中“倍增”的量化依据缺失。
他打开笔记本,开始构建一个“可能性空间”的框架。第一步,定义模糊集合“驿道支线存在强度”。他设定了一个从0(完全不存在)到1(确凿存在)的连续区间。第二步,为每条模糊史料构建隶属函数:
1.新辟捷径”行文,隶属度赋值0.6(官方提及,但未明确状态)。考虑书写者(兵部官员)可能的夸大政绩倾向,引入负向调整因子。
2. 土司诉状“差役倍增” 隶属度赋值0.7(利益受损方抱怨,间接证明有频繁官方活动)。但“倍增”模糊,需结合其他地区同期差役量估算“基础值”,构建隶属函数形状(如“倍增”隶属度0.8,“显著增加”0.6等)。\b_a!i`m¢a-s/y+.+c·o`m¢
3. “道险且遥”矛盾:此矛盾点本身成为“不确定性源”。他设计一个“矛盾解释隶属度”子函数:若解释为“开辟初期维护不善导致实际路程变长变险”(合理),则矛盾对整体存在强度隶属度削弱较小(隶属度乘数0.9);若无法合理解释,则削弱较大(乘数0.7)。
4. 缺乏首接证据,作为强负向因子,初始隶属度乘数0.75。
第三步,权重赋值。他基于史学共识和史料性质:土司诉状作为首接利益相关方记录,权重最高(0.4);兵部行文次之(0.35);矛盾解释的合理性权重(0.15);缺乏证据的负向权重(0.1)。
他初步计算出一个“存在强度”的初始隶属度:0.68。但这仅仅是起点。敏感性分析才是关键。他开始模拟:
若“倍增”被质疑为夸张,将其隶属度下调至0.5,其他不变。结果:0.61。
若“新辟捷径”被解释为“计划未实施”,隶属度降至0.3。结果:0.54。
若找到一条同期邻近驿道维修记录,暗示交通压力转移(间接支持支线存在),为“缺乏证据”因子添加一个微弱正向隶属度(+0.1)。结果:0.72。
最严苛场景,同时质疑“倍增”和“新辟”,且矛盾无法解释(隶属度乘数0.7)。结果:0.49(低于0.5阈值)。
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和复杂的函数图,钱砚修眉头紧锁。模型初步结果支持“存在可能性大于不存在”(0.68>0.5),但抗干扰能力不足,在最严苛假设下会跌破阈值。他需要更坚实的“锚点”——要么找到新的支持性模糊史料(如更多地区因“新道”而抱怨的记载),要么深化矛盾点的合理解释(如找到该地区同期自然灾害记录,佐证“道险”原因)。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图书馆深处更冷僻的地方志书架。模糊航道上的礁石己现,他必须将模型的船体锻造得更坚固。
裴音公寓的清晨,寂静得能听见尘埃在光线中浮沉的声音。,3*8!看·书~网′ ?追?最?新·章_节?那碗凉透结膜的汤,依旧原封不动地放在厨房的流理台上,像一个凝固的伤疤。裴音很早就坐在了琴凳上,手指悬在黑白琴键上方,却久久没有落下。往常,规律的练琴是她构筑秩序城墙的基石。但今天,那冰冷的象牙与乌木,只映照出她内心的空洞与昨晚滋生的、让她感到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