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砚修突然想起自己的历史笔记忘学校了,他和爸爸说要回去拿,然爸爸在这里等自己,结果钱钰锟非要和钱砚修一起去,钱砚修只能同意。·s*h\u!y^o·u¨k¨a\n~.~c`o?m^
结果刚到班级钱钰锟就被几个还没有走的家长围住,请教学习以及教育方法。
家长会的喧嚣渐渐散去,家长们或兴奋或沉思地陆续离开教室。钱钰锟被几位热情的家长围着,还在激动地分享着儿子701分的喜悦和“育儿经”(虽然他的经验可能并不具备普适性),脸上红光满面,声音洪亮。钱砚修安静地站在教室后门处,等着父亲。他手里拿着刚拿到的厚厚一沓寒假作业和论文大赛的参考资料,沉甸甸的,却让他感到一种踏实的充实感。
就在这时,唐元明沉稳的身影从讲台方向走了过来。他手里也拿着文件夹,步履不疾不徐,目光精准地落在了钱砚修身上。
“砚修。” 唐元明的声音依旧带着那种金属质感的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
“唐老师。·9¢5~k¢a\n′s^h-u^.\c!o`m′” 钱砚修立刻站首身体,恭敬地回应。
唐元明走到他面前,停下脚步。他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深邃,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落在钱砚修脸上,似乎要穿透表面的平静,审视他成绩揭晓、荣耀加身后的真实状态。教室里尚未散尽的嘈杂声仿佛成了背景音。
“701分,” 唐元明开口,没有寒暄,首接点题,语气平淡得像在陈述一个公式,“家长会上该说的,我都说了。” 他指的是那份着重表扬。
钱砚修点点头:“嗯,谢谢唐老师。”
短暂的停顿。唐元明没有移开目光,仿佛在等待钱砚修消化这句“谢谢”背后的分量。然后,他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稳,却带上了更深一层、属于他特有的“关心”:
“聚光灯很亮,温度也很高。” 他言简意赅,目光锐利,“能照亮前路,也能灼伤眼睛。寒假,是沉淀期,也是新的勘探期。论文的思路,清晰了吗?”
这关心来得如此“唐元明式”——没有嘘寒问暖的客套,没有“不要骄傲”的俗套告诫。`小\说/宅_ /已¨发,布`最+新`章·节^他用“聚光灯”隐喻巨大的关注和随之而来的压力,用“温度”暗示可能存在的浮躁或捧杀。一句“能照亮前路,也能灼伤眼睛”,精准地戳破了高分光环下潜藏的陷阱。而他随即抛出的“勘探期”和“论文思路”,则是将关心的落脚点首接锚定在钱砚修最核心的成长任务上,提醒他荣耀之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钱砚修迎视着唐老师那双仿佛能洞察一切的眼睛,心中凛然。他听懂了这份关心的分量和深意。这不是泛泛的提醒,而是基于对他思维特质和当前处境的深刻理解,给出的最精准的警示和指引。他脸上的温和笑意收敛了几分,眼神变得更为沉静和郑重。
“思路基本清晰了,唐老师。” 他认真地回答,“结合历史周期律和社会结构稳定性,运用分形理论的自相似性和临界点分析社会转型期。资料正在整理,难点在于如何将理论工具与具体史实案例结合得足够严谨,避免空泛。压力确实有,但方向明确了。” 他没有回避压力和难点,坦诚而清晰。
唐元明微微颔首,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钱砚修敏锐地捕捉到他镜片后一闪而过的、极其细微的赞许光芒。
“严谨是基石。案例选择要典型,分析要深入肌理,避免浮于表面类比。理论是手术刀,不是装饰品。” 他再次强调核心要点,语气不容置疑,“压力是勘探的伴生矿。扛得住,才能挖到真东西。” 他顿了顿,最后补充了一句,声音不高,却带着沉甸甸的信任,“有阻滞,随时找我。寒假,我的时间表照旧。”
“随时找我”——这是唐元明能给出的最郑重的承诺。他用自己的“时间表照旧”,无声地告诉钱砚修:无论遇到多深的坑,多硬的石头,他这位导师,都在。
“明白了,唐老师!谢谢您!” 钱砚修的声音带着由衷的感激和坚定。这份关心,如同雪融时分一股清冽却富含矿物质的泉流,瞬间冲刷掉荣耀光环可能带来的微尘,让他头脑更加清醒,脚步更加沉稳。
唐元明不再多言,只是最后看了钱砚修一眼,那眼神仿佛在说“路还长,继续走”,然后便拿着文件夹,步履沉稳地离开了教室,留下一个挺拔而充满力量的背影。
钱砚修站在原地,看着唐老师消失在走廊尽头,手里沉甸甸的寒假作业和资料似乎也蕴含着新的力量。聚光灯的温度犹在,但唐老师那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