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他们渺小得如同蝼蚁一般,可以随意践踏。
可蝼蚁,却同样拥有着不甘被压迫、渴望反抗的本能之心。
虽然那一句后来震慑了中国历史长达五千年的惊天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如今这个时代,还未曾石破天惊般地出现。
可如今,来自于千年之后的朱瞻坦,却是对此心知肚明。
他深知,历史上,大秦王朝之所以最终没有采纳淳于越等儒生所提出的这套治国计划。
其根本原因,自然是没有忽略掉这潜藏在民间的人心向背问题。
秦始皇以及他麾下的智囊们,自然知道,若是真的彻底封锁了底层民众依靠军功或其他途径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渠道。′e/z`k.s\w′.+o′r_g\
那么,积压在底层的怨气和不满,迟早会如同火山般爆发出来,届时天下必然会人人思危,处处烽烟,不断有人揭竿而起,起兵造反。
那样一来,这个好不容易才缔造出来的、史无前例的中原大统一王朝。
必然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因为内部的剧烈动荡而瞬间崩溃瓦解,烟消云散。
秦始皇作为开创历史的一代祖龙。
他自然是拥有着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远见的。
他能够预见到,若是那句足以颠覆整个社会秩序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旦在中原大地上响起。
那么在如今这个刚刚经历过战国纷争、人心思变的朝代。
看似固若金汤的大秦王朝,必然会因此而受到致命的冲击,甚至可能瞬间崩溃。
因此,即便如今大秦己经一统天下,统治了偌大的中原。
从理论上来说,大秦王朝似乎己经没有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可打了。
可秦始皇依旧没有轻易进行重大的国策改革。
他依旧在名义上,保持着那套以杀敌数量来换取爵位的军功政策。
然而,他也终究知道,这并非是能够长久维持下去的计策。
因为现实的问题是,大秦帝国若是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和完善的后勤保障,便无法支撑起大规模的向外扩张和出击。
纵然秦军的步兵和战车部队兵强马壮,气势鼎盛,那又怎样?
在面对北方草原上那些来去如风、机动性极强的匈奴骑兵时。
秦军的补给线根本无法延伸得那么长,难以进行持久的追击和作战。
大秦的铁骑部队,最多也就能深入草原上百余里,便会因为粮草不济而不得不无功而返,不战而退。
正因为是这样无奈的现实。
才使得北方的匈奴部落,能够有恃无恐,如此肆无忌惮地时常南下侵扰边境。
而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下去。
由于始终缺乏能够大规模歼敌的正面交锋机会。
那些普通的大秦士兵们,自然也就越来越难以通过斩获敌人的首级,来获取军功和晋升的奖赏。
在这样的局势持续之下。
对于底层士兵而言,那条原本可以通过军功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的上升渠道,几乎可以说是己经处于半封锁的状态了。
虽然秦始皇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也采取了一些其他的措施,比如大修宫殿、陵墓以及各种奇观工程。
甚至还为此雇佣了大量的民夫,给予了他们一定的钱粮和工资作为报酬。
可奈何的是。
对于那些渴望建功立业、改变命运的热血男儿而言。
区区一点微薄的工资,又怎能比得上获得爵位、光宗耀祖的巨大诱惑力呢?
要是大秦王朝再继续像这样僵持下去,无法找到新的出路来满足底层民众的上升需求。
或许用不了多久,那些潜藏在暗处的六国旧贵族余孽,必然会抓住机会,死灰复燃,煽动叛乱。
对于大秦帝国朝堂之上的君臣们而言。
不论是秦始皇本人,或者是像李斯、王翦这样的重臣。
他们其实都清楚地知道帝国所面临的这些困境和潜在的危机。
可奈何的是,很多时候,人算不如天算。
没有充足的粮食,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无法解决。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尝试统治如此广袤中原的大一统王朝。
他们又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无法沿着别人走过的路前行。
因此,他们只能像是在原地不断地打转绕圈,苦苦思索却找不到有效的突破口。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看似强大的大秦王朝,正在因为内部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