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燃文小说网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121章 山西省—于姓、董姓、潇姓

第121章 山西省—于姓、董姓、潇姓

于姓

- 起源:

- 出自姬姓:周武王克商后,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故城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邘台镇)。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成为河南于氏。这是于姓的主要起源,邘叔也被尊为于姓的始祖。

- 改姓而来:

- 唐代时,淳于氏为避宪宗李纯的名讳改单姓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中也有淳于氏,到唐宪宗时,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宋代时,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分沿袭未改。

- 北魏前期中原于氏为避三国之乱到平城而改姓万忸于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他们又恢复本姓于。实际上,他们是汉朝于公的后代,在三国战乱时随拓跋邻部离开中原,并为适应鲜卑族而改姓,后来北魏建立后才重回中原恢复于姓。

- 另外,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还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少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 变迁:

-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

-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迁到了山西、河北,往东迁到了安徽、山东,往西迁到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形成了河南、东海、河内三大郡望,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很多于姓族人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

-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于姓迁徙较少,但繁衍昌盛起来,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

- 元末,山西位置优越,所受影响不大,人丁繁盛。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施行了人口迁移政策,山西于姓是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别迁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

- 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部分人闯关东谋生并定居。

- 在山西省的分布:秦汉时期,于姓就已迁至山西。如今,于姓在山西省有一定的分布,如太原等地。随着历史的发展,于姓不断在山西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些于姓家族聚居的区域。不过,具体的分布情况还会受到历史上的移民、战争、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董姓

- 起源:

- 源于己姓:

- 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他的儿子董父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舜帝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还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并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董父被尊为董氏得姓始祖。

- 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吴回的儿子终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

-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周王朝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

-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董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湖泊的名称,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位于河东闻喜(即今山西省运城地区)。在董泽周围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为姓氏者,称董氏,世代相传。

- 少数民族改姓: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西汉初期的匈奴族、三国时吴国的山越族、晋朝时的氐族、南北朝北魏时的羌族、唐朝吐蕃人的董部落、五代后梁时羌人等少数民族改为董姓。

- 变迁:

- 先秦时期,董姓活动主要地区在山西、陕西、甘肃南部、河南地区。

- 秦、汉时,董姓已往北扩大到河北,向东挺进达山东,向南渡长江越南岭进入了广东,东南直抵江浙,西部移民四川。

- 两晋南北朝时,甘肃和四川的董姓已繁衍成为大姓,同时向西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