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脸上一红,也不管别人能否看得出来,板着脸说:“我只是不希望你们因为彼此父母的矛盾闹得不开心,既然你们都能明白是非,我又哪会多操心。”
继而转头对赵明诚说:“看得出,你小小年纪,还挺有自己的思想。我是希望你能明白,男子生而为大丈夫,应该挡得起这‘丈夫’二字,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的理想、更要有自己的坚持!”
赵明诚则心悦诚服地低头道:“十八叔教诲得是。”
看到秦观及秦刚都并不排斥赵明诚了,李清照便开心地拉起他去一旁坐着了,“叛变”了的小李迒也心虚地跟了过去。
那边,秦观与李格非、陈师道三人以茶代酒,相顾无语。
秦观叹了口气站起,负手北望:不远处,汴河所经过之地,船帆皆可远见,而其中东行之船竟是占了多数,想到自己在京城数年的努力,如今便就化为乌有,多日以来一直压于内心深处的忧愁情绪瞬间涌出,便道:“观此次离京赴杭倅,虽感叹世间无常,但也未必尽是愁事,或许也是得偿旧愿的一个良机罢了。”
说罢便占出一首七绝而来:
“俯仰觚棱十载间,肩舟江海得身闲。平生孤负僧床睡,准拟如今处处还。”
陈师道与秦观相处甚久,知其久研佛经,常有出世修行之心,此诗中所云的“僧床睡”,便是他想表达的其中一个心愿。
诗是好诗,但其中甘苦怨难之情却是令在场诸人深有体会,又为之叹息。
可能也察觉出自己诗中有了太多的消极意味,秦观赶紧转身道:“都怪我,平时诗词怨艾惯了,今日再得文叔与履常亲自送行,自是难得的幸事。对了,徐之,你多有急才,不如由你来帮为师作篇送行诗词,答谢两位师叔以及在场的众人吧!”
“好哎好哎!”李清照耳朵尖,听得要秦刚作诗,早已跑过来,其他诸人此时话也谈得差不多,也都聚在一起,想要亲眼见见之前久负盛名的秦刚现场作诗。
“呵呵。”想不到能被老师将了一军,秦刚很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脑袋,便说,“刚才老师也讲了,送别之时,也别总是悲苦落泪之事,今日之景、此时之情,不如听秦刚给各位唱个曲子吧!”
其实,宋词原本就是曲词,每个词牌都会有固定的曲调,宋人作出词后,多为现场吟唱之用,而秦刚此时所言的唱曲,便是自己亲自演唱的意思。
大家也都屏息以待。
“长亭外,古道边,”
秦刚唱的这首《送别》,是近代音乐家李叔同根据一首美国歌曲重新填词而作,作曲者是美国人,但却是浓浓的东方国风的曲风,配合此时秦刚低沉的嗓音,一开口就镇住了众人。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更关键的是,歌词契合着此时此刻的长亭、古道、芳草、拂柳,甚至还有即将西落的夕阳,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歌词虽凄美但不忧伤、曲调婉转但无哀怨,秦刚独特的歌声竟把周围也在送行作别的人都吸引得围观过来,或者说,早在之前秦观作诗时,就有人注意过来了。
秦刚继续唱道: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清照等人的眼中开始有了泪花。
“长亭外,古道边……”没想到当秦刚再一次重复这一旋律时,亭外竟然响起相适宜的和弦曲调,秦刚口中歌声未停,转首看去,见似是旁边送行人家请来的一位歌伎正在专心抚琴和曲。
这《送别》的曲调平和,在懂得乐理之人的耳中,听得两遍,便能奏出和弦,也属正常。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回,唯有别离醉。”
两段歌词唱完,尤其是后一段有了古琴旋律的伴奏,让人听得是如痴如醉,却是唯美得忘记了落泪。
良久,周围的人群中爆发一阵阵掌声与喝彩声。
此时,却见方才弹琴伴奏的那名歌伎,起身走到近前,盈盈一拜道:“奴家抱月楼李湘月,今天在此伴人送客,方才听闻这位小官人所唱曲调甚为心动,擅作主张弹琴伴奏,唯恐污了各位官人的耳听,特来陪罪。”
“哈哈,不妨不妨。”秦观却是先乐了,“既是湘月姑娘的妙手拨弦,与我小徒的词曲倒是相配啊!”
李湘月这才注意到秦观,她倒是认识的,赶紧上前拜礼道:“不知竟是秦大官人在此,奴家过于冒